时 间:
搜 索: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010)65121919
传真:(010)65677512

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马秀红副部长在2006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开幕式暨新闻吹风会的讲话

文章来源:
时间: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1月6日,2006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在京开幕,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出席开幕式暨新闻吹风会并讲话。

  马秀红副部长讲话全文如下: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吸引更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投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商务部、教育部、人事部定于2006年1月6日至19日联合举办2006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这是继2005年之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统一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也是贯彻落实200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精神和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举措。

  

  设立国家级开发区是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举办这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可增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大学生投身开发区建设提供信息和交流平台,同时可以使广大高校毕业生通过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就的全面地了解,加深对我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认知。

  本次网络招聘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承办,由教育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www.chrm.gov.cn)协办。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区内的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的会员企业将参加本次网络招聘会,提供约1万6千个就业岗位,涉及市场营销、电子电器通讯、计算机和网络、机械和设备维修、贸易和物流、轻工食品纺织、广告和设计、化工、财务金融审计等30余个专业。

  招聘会由教育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开通专用统一网页。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两个网站的2006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专用网页,查询招聘信息,直接与参加网络招聘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洽谈。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高速增长的优质企业,成为了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对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

  这次招聘会是商务部、教育部、人事部发挥部门协作优势、利用高效快捷的网络手段,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人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大空间并提供服务而联合推出的一项大型公益性活动,所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人单位和所有高校毕业生均可免费参加。

  我们相信,随着本次网络招聘会的开幕,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企业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跨国公司参与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中来。

  下面,我再简要地介绍一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情况。

  二十多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成为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工业区,成为我国土地集约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快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和互动发展、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纽带和桥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

  自1984年沿海开放座谈会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9个,另有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宁波大榭开发区、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等5个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国布局。

  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增长,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

  2005年1至9月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规模都获得较大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6481.00亿元,同比增长了27.44%;完成工业增加值4289.50亿元,同比增长20.29%,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幅(16.30%)3.99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50449.87亿元)的比重为8.50%。

  二、积极吸收外资,扩大出口,外向型程度日益提高

  2005年1至9月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573.19 亿美元,同比增长34.57%,高于全国增幅(23.70%)10.87个百分点,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额(10245.06亿美元)的15.36%;出口784.00 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出口额增幅(31.30%)10.3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1.6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35%。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同外资金额168.37 亿美元,占全国的12.92%;实际利用外资91.62 亿美元,占全国的21.19%。

  三、坚持集约、合理使用土地,土地利用效益明显

  截至2004年底,49个国家级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用地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已完成规划内工业用地开发约480平方公里,占全部规划用地面积的83%。已入区工业企业3.21万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65万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51.4%。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投产工业企业数约67个,2004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的工业产值达30.9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税收收入1.54亿元。

  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和人才聚集地

  截至到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新企业数已达到3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现价)的46%,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总额的65%,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总额的72%。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环保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并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业人员中,10%以上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所在城市1/3—1/2的海外留学人员。截至200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40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是正确的。面对“十一五”的新形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制定好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不断开拓进取,开创新局面。

  一、新时期制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要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落实2004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和《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5号)的各项要求,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为指导,结合所在地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和发展目标,根据自身发展水平,要具有先导型的、示范型的、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当地的改革开放中起到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内在涵义,结合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重点突出向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转变的特点,着重考虑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通过“四个转变”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变,通过“四个更加”着重体现服从经济发展全局和为经济全局服务,通过坚持完善集中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特定的产业经济区定位来优化综合环境,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要通过“区区联动”、“区港联动”的一系列措施,将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港口,甚至不同地区的区域和港口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促进和东、西部开发区之间的人员交流工作,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多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荆棘之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是与一代代开发区人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就必须获得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希望这次网络招聘会能够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需求信息,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人才,为地方和中央解决就业和发展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    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    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    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网站管理:商务部信息化司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4093号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86-10-65121919
    传真:86-10-65677512
    邮箱:商务部邮箱